几十家研究机构,数以百计的学者,公益慈善专业就在眼前?

2020-09-29 16:16   来源: 互联网

202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宣布不再开设教育学(公益和慈善管理方向)辅修课程。


根据消息,在遗憾的声音中,又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公共慈善机构是否应该开设本科专业?


这一争论还在继续,但如果公益性慈善专业在本科阶段开设,现有的公益性慈善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教育教师,是否足以支持公益慈善学科体系的建设?

110.png

即使不考虑公益慈善教育,公益业近年来在企业与公益关系、公益性市场化等话题上也存在争议,同时也呼吁构建公益慈善理论体系。


1998年,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成立,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公益性研究的源头。社会创新者"总结说,近20年来,高校公益性研究机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少数学者创办公益性研究机构,到汶川地震后逐渐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再到近年来青年学者的出现和活动,可以说,目前高校的公益性研究和慈善研究已经生机勃勃。


一方面,学者致力于完善公益慈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职能,为产业发展、政府决策和立法提出建议,积极提供智力支持。



起点


2015年,一些大学研究机构为"慈善法"(草案)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讨论会。一年后,"慈善法"正式实施。虽然相关规定仍需改进,但多年的呼吁终于在该行业落到实处,毕竟,这是一个进步的"里程碑"。


在多版民间草案中,北京大学清华版由于内容相对全面,已成为制定"慈善法"草案的有力参考。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性组织法中心主任金锦平和清华大学公共福利与慈善学院所长王酩是草案的主要推动者。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由魏定仁和陈金洛共同创立。前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后者为民政部前主任,曾参与起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办法"。


前辈前辈的前瞻,为金平参与推动非营利组织立法奠定了基础,当时也以民商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她,可能没想到在未来十多年,她会把"为中国非营利组织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


为了博士论文选题的机会,让金平发现在非营利组织立法领域的空白,从此,她将遵循这一方向,一个人都不能接受。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教育之家"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