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清就不会拖累孩子了!”这个公益项目助六旬阿姨告别摸黑生活——福州爱尔眼科医院
视力严重下降,生活自理变得异常困难,来自甘肃临夏61岁的马阿姨,因为经济困难无法就医。近期,爱眼公益基金会联合福州爱尔眼科医院帮助马阿姨重见光明、重获新生。
六旬阿姨视力极差
困在家里一年多
马阿姨从小视力就不好,8年前视力明显下降,尤其是右眼,几乎看不清。就诊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双眼角膜新生血管”(视力:右眼0.09、左眼0.2)。当时,马阿姨的右眼做了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视力提升至0.1。
然而,好景不长,手术仅仅过了4年,马阿姨的右眼再次出现视力下降,并且左眼的视力也越来越差。再次就诊,医生考虑“右眼角膜植片排斥、左眼角膜白斑”,建议手术治疗。
“没钱手术了,家里欠了很多债。”马阿姨哽咽地说,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打工,自己务农,生活本就不宽裕。后来丈夫被查出心脏病,治疗费先后花费了几十万,整个家庭因此陷入经济困境。而更遗憾的是,丈夫于2017年离世。
眼睛没钱医治,视力进一步恶化,马阿姨的生活几乎陷入黑暗。她无法干农活,走路时常摔倒,甚至连倒水都成了难题。无奈之下,她只能在家中摸黑度日,一年多未曾出门。
借助专家精湛技术
公益力量点亮阿姨晚年光明
近期,在福州打工的儿子得知,福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针对经济困难的角膜盲症患者开展公益救助。不忍母亲独自一人生活在黑暗之中,他立即联系了医院,详细咨询了相关情况。
福州爱尔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科副主任黄春艳介绍,这个公益项目是“‘你是我的眼’角膜移植中国行公益项目”,旨在帮助罹患角膜盲症、需要角膜移植的困难患者重见光明,降低角膜盲症发病率,提升全民眼健康水平。
经过初步审核,马阿姨符合救助条件。很快,她就在儿子的陪同下到院就诊。
检查发现,马阿姨视力极差,右眼0.07、左眼仅剩眼前手动10cm;右眼移植片全层白色混浊、周边见大量新生血管长入,左眼角膜全层混浊、中央见盘状钙化灶(直径约5mm)、周边角膜结膜化、见新生血管长入。高朋芬院长诊断为“双眼角膜白斑、双眼角膜结膜化、双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建议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改善视力。
由于马阿姨右眼做过角膜移植手术,且视力相对左眼稍好,高朋芬院长与黄春艳主任讨论后,决定此次先为马阿姨的左眼行左眼角膜移植手术,待术后恢复稳定,视情况及马阿姨意愿再确定是否进行右眼手术。
福州爱尔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科副主任医师黄春艳为马阿姨检查
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两位专家慎之又慎。黄春艳主任指出,马阿姨的眼部结构特殊,短眼轴和浅前房导致眼球前节结构拥挤,手术操作空间极为有限,容易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眼压的调节也更为复杂。
结合详细的眼前节结构、眼压、角膜内皮等检查结果,两位专家共同制定出了高度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高朋芬院长携手黄春艳主任成功为马阿姨实施了手术。同时,还为马阿姨申请到了“你是我的眼”角膜移植中国行公益项目的救助。
术后3周复查,马阿姨的左眼视力恢复至0.3.不善言辞的马阿姨激动地说:“很幸运自己成为100例救助者之一,能看清就不会拖累孩子了,感谢医院和基金会让我重获新生。”
救助100例角膜盲症患者
单眼最高10000元
据统计,我国约有角膜盲患者400万人,每年新增超10万人,但每年仅能完成约1万台角膜移植手术①。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完成角膜捐献4907例,较2020年增长20%左右。虽然角膜捐献量近年有所增长,但相对患者新增数量,无异杯水车薪。
高朋芬院长指出,我国角膜移植面临供体稀缺和技术局限两大挑战,主要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捐献意识薄弱致供体不足,手术难度大且手术医生数量有限。
“你是我的眼”角膜移植中国行公益项目是爱眼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3月发起的,借助爱尔眼科专家高水平的医疗技术,联动全国9家爱尔眼库、64个角膜接收站,已救助1700余人。2024年12月,该项目在福州爱尔眼科医院启动,面向全省救助100例角膜盲症患者。根据实际情况,每位患者可获得5000-10000元/单眼的救助。
该项目也为福建区域角膜盲患者提供专业诊疗与手术救助,同时培训更多角膜病专业医生。“我们期望通过省会医院疑难眼病诊疗中心,辐射地市、县级医院医院,实现全球眼科智慧共享。”